北京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

数据分析 当前位置:学术研究 >  数据分析

北京市2015年体检统计资料报告分析

发布时间:2017-02-22     文章来源:北京市体检中心     分享到:

  1. 专项体检数据分析

  1.1 北京市青少年身高发展情况

  (一)北京市青少年身高增长情况比较

  身高和体重是反映青少年生长、营养及健康状况最重要的指标。影响身高的因素涵盖了诸多方面,遗传及后天环境因素对青少年的身高均存在影响。本章通过统计2012年北京市中招考生和同批次青少年成长三年后即2015年高招考生的平均身高水平,结合中国0~18岁儿童青少年身高、体重的标准化生长曲线[1],发现北京市15岁和18岁青少年的平均身高水平均高于标准水平,而经过高中三年学习生活,男生的身高平均能增长3.7厘米,而女生平均增长1.3厘米,男生身高增长水平明显高于女生。详见表31、32。

  影响青少年身高的因素有很多,有遗传因素、营养因素、睡眠因素、运动因素等[2]。由于各地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的不同,也导致了营养和睡眠、运动相关因素的差异,青少年身高会因地域、环境不同而不同。分析有以下几方面原因:1、北方雨水少,青少年室外活动时长更多,维生素D吸收更多,从而保证身高的充分发展。2、南方主食以大米为主,北方饮食上更多粗粮、杂粮、面食,而杂粮含有更多的维生素,更容易促进骨骼的增长,从而促进身高发展[3]。3、北京作为一线城市,经济更加发达,青少年会有更多的蛋白质、钙质等营养因素的摄入,从而促进骨骼尤其是长骨的更好生长。4、身高长得最快的时间一般是青春期前后。对女孩来讲一般是12-14岁,而男孩的身高增长巅峰期一般会比女孩晚2-3年,约14-16岁[4]。 

  (二)北京市各区青少年身高比较

  统计2015年北京市高招各区男女生平均身高,结果显示,男、女生平均身高排前三位的仍是西城、东城、海淀,而大兴、平谷区男女生平均身高仍低于全市水平,分别低2厘米。各区因城乡经济发展差异,青少年身高存在差异,城六区的平均身高水平高于其他地区。详见图14、图15。

 

  (三)健康教育

  首先,合理营养饮食是根基。而这里所指的营养绝不单单是多数人认为的蛋白质和钙质,实际上膳食合理、营养均衡是关键。其次,充足的睡眠是保障。由于长高要依靠身体里的各种激素尤其是生长激素的作用,而激素的分泌夜间远远多于白天[5],因而子时前后高质量的睡眠对于正在生长的青少年尤为重要。再次,适量的运动是辅佐。特别是户外运动,尤其是能够促进骨骼增长的运动如跳绳等。除此以外,健康的生活环境、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等都是影响青少年的身高的重要因素。

  1.2 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的情况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国外文化大量引入,我国青少年超重肥胖情况日趋严重。超重或肥胖不仅影响儿童青少年的健康和成长,而且对成年后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超重和肥胖的常用筛查指标是体重指数(BMI),BMI=体重(kg)/身高2(m)2[6]

  统计结果显示,北京市青少年超重肥胖情况比较常见,2015年高招考生共67216人,其中有9713人为肥胖人群,检出率为14.45%,男生检出率明显高于女生,详见表33。

  另外比较2015年各区体重超重肥胖情况发现,城区东城、西城等区的超重肥胖累计检出率分别为37.22%、32.53%,郊区密云、平谷区的超重肥胖累计检出率分别为33.71%、33.80%,详见图16。由此可见超重肥胖情况城乡差异不大,都有较高的检出率,说明目前北京市超重肥胖分布范围较广,成普遍现象。

 

图16  2015年北京市各区县青少年超重肥胖情况检出率

  超重和肥胖问题的形成,除基因、出生体重等遗传因素外,影响更多的是膳食因素和生活习惯。有调查显示,我国以西方膳食模式为主的儿童青少年肥胖检出率为17.1%,高于以传统膳食为主的儿童青少年(9.2%)[7]。由于我国经济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西方快餐文化的大量涌入,现在青少年儿童进餐时间短,且喜好含糖饮料,这些均直接导致超重肥胖。另外,随着电子产品的快速更新,占据了青少年的大量课外时间,运动时间大幅减少,从而增加了超重肥胖的检出率。而男生的超重肥胖率明显高于女生。

  据此提出以下预防措施:首先,由于父母在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上都会对青少年儿童造成重要影响,因此加强父母的健康意识、并使其了解肥胖相关知识是改善青少年超重肥胖情况的基础。此外,学校的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学校体育设施的改善,必要体育活动的组织,增加青少年体力活动的时间及水平等是减少青少年儿童超重肥胖的保障。同时,对青少年进行健康教育,使其掌握必要的营养知识,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及饮食习惯,是减少超重肥胖青少年的根本措施。

  1.3 高招学生转氨酶异常情况分析

  转氨酶是人体代谢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催化剂”,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当肝细胞受损时,转氨酶便会释放到血液里,使血清转氨酶升高[8]。通常,体检中主要检查的转氨酶是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数据结果显示,2015年北京市高招体检总人数67216人,转氨酶异常人数为889人,检出率为1.32%,其中男、女生构成比分别为84.70%、15.30%,详见表33。此外,数据显示,889名转氨酶异常考生中超重肥胖考生占比82.79%,且男生仍高于女生,详见表34。

  由此可见,肥胖对青少年的影响不仅是外形和心理上的,且直接影响了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情况,同时高招体检数据发现不少超重肥胖考生合并脂肪肝。因此,为了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建议合理控制饮食,减少油腻性食物摄入,同时加强运动,必要时给予药物干预。

  1.4 色觉异常发生率

  正常人能辨别各种颜色,凡不能准确辨别各种颜色者为色觉障碍。临床上按色觉障碍的程度不同,可分为色盲与色弱。色盲有先天性及后天性两种,先天性者由遗传而来,后天性者为视网膜或视神经等疾病所致。色弱者主要表现辨色能力迟钝或易于疲劳,是一种轻度色觉障碍[9]

  色觉是视器的重要功能之一,色觉异常者在择业方面受到一定限制,如从事交通、运输、冶炼、美术、化工、织染、医学等都必须有正常色觉,因此色觉检查已作为体格检查的常规项目。

  2015年北京市高招体检总人数为67216人,数据结果显示色觉异常检出人数为1676人,其中男性为1607人,女性仅69人,总检出率为2.49%,男性群体发病率为4.96%,而女性群体发病率仅为0.20%,男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详见表36。

  先天性色觉异常是眼科常见的遗传性疾病,为隐性遗传病,其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女性为致病基因携带者,因此色觉异常多发于男性,很少发生于女性[10]。迄今为止,色觉异常尚无切实有效的治疗措施,只有推广优生优育可减少色觉异常婴儿的出生,根治有赖于将来遗传学与基因工程的发展,消除色觉异常基因。

参考文献

[1] 李辉,季成叶,宗心南,等.中国0-18岁儿童、青少年身高、体重的标准化生长曲线[J].中华儿科杂志,2009,47(7):487-492.

[2] 张飞鹏. 影响青少年身高生长因素分析[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报). 2011. (1):45-46.

[3] 张丽. 影响青少年身高因素的探析[J].时代教育. 2015(8):31-32.

[4] 袁兆红. 身材矮小儿童近期身高增长速率影响因素随访研究[J]. 中国医学工程.2015(9):24-25.

[5] 赵志伟.运动训练对青少年身高的影响[J]. 中国科技博览.2015(35):106.

[6] 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等. 实用内科学[M]. 北京市: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027.

[7] 田甜.儿童青少年代谢综合征与肥胖关联性分析[D].山东大学,2015:48.

[8] 陈文彬,潘祥林,康熙熊,等. 诊断学[M]..

[9] 赵堪兴,杨培增. 眼科学[M].北京市: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26.

[10] 钱宜珊,黄佳.不同色觉状态者对单色视标的调节反应研究 [J].中华眼科杂志,2015,51(1):42-46.

  2. 健康体检数据分析

  2.1 超重肥胖、腰臀比异常和中心性肥胖

  (一)概述

  超重和肥胖、中心性肥胖为异常或过量脂肪在脂肪组织中的积累,肥胖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导致疾病发生的十大危险因素之一。肥胖既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又可以作为多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如代谢综合征、Ⅱ型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随着患病率的升高,由肥胖引发的各种疾病及死亡风险也在威胁这类人群的健康。不同的肥胖人群在脂肪储备及分布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异,而亚洲人群的体脂分布更加倾向于中心性肥胖[1]

  超重、肥胖及中心性肥胖定义:体重指数<18.5kg/m2为偏瘦,24kg/m2≤体重指数<28kg/m2为超重,体重指数≥28kg/m2为肥胖。根据中国卫生行业标准中成人体重判定,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为中心性肥胖的诊断标准。体重指数=体重(kg)/身高(m2)。腰臀比=腰围(cm)/臀围(cm)[2]

  BMI和腰臀比均是衡量人体肥胖程度的指标,但两者有所区别。BMI兼顾了体重和身高两个因素,因此主要是反映全身性的超重和肥胖,即反映的是体内脂肪总量;而腰臀比主要是反映腰腹部或内脏局部脂肪总量,是中心性肥胖的指标。中心性肥胖由于过多的脂肪堆积在内脏,容易诱发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及心血管疾病,主要指标腰臀比是最有效的预测指标[3]。新近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相较于BMI及体脂肪比例等肥胖指标,腰臀比对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有更高的预测价值[4]

  (二)超重肥胖、腰臀比异常和中心性肥胖检出情况

  2015年体检数据情况显示,男性超重检出率34.39%;女性超重检出率为20.80%,男性肥胖检出率18.05%,女性肥胖检出率为9.37%。具体情况详见表37-39。 

  1)2015年全市各年龄段超重肥胖、腰臀比异常、中心性肥胖检出情况

  2)2015年全市男性各年龄段超重肥胖、腰臀比异常和中心性肥胖检出情况

  3)2015年全市女性各年龄段超重肥胖、腰臀比异常和中心性肥胖检出情况

  (三)分析

  本次统计结果显示,总体检人数3054236人,其中男性体检人数为1659245人,女性体检人数为1394991人。总体人群超重肥胖检出率、男性人群超重肥胖检出率及女性人群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42.36%、52.45%和30.17%,男性检出率高于女性;总体人群腰臀比异常检出率、男性人群腰臀比异常检出率及女性人群腰臀比异常检出率分别为:15.51%、17.26%和13.55%,男性检出率高于女性;总体人群中心性肥胖检出率、男性人群中心性肥胖检出率及女性人群中心性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1.59%、15.30%和7.41%,男性检出率高于女性。从上述表格和图表可以看出,各群体的检出率在18-69岁间均随年龄增长而呈增高趋势,且增长幅度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在≥70岁人群中检出率有下降趋势。

  不同年龄组的男性超重患病率均高于女性,男、女性超重肥胖、腰臀比异常检出率和中心性肥胖在60岁前均呈现上升趋势。不同年龄组的男性超重肥胖检出率在50岁以前均高于女性,50岁以后低于女性。这可能与女性更年期后由于卵巢功能减退、雌激素水平下降相关[1]。激素水平下降导致对于体重的调控能力也随之下降,往往会造成体重上升。20~50岁男性肥胖检出率较高,这可能和工作压力、生活和饮食习惯等相关,也提示应注重在青壮年人群中开展肥胖的预防控制工作。

  (四)健康教育

  近年来,我国成年人和儿童的超重肥胖率呈快速增长的趋势,超重肥胖胖相关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患病率日益增加[5]。单一的干预措施由于减重者依从性差等原因而减重效果不明显。建议采用多种干预措施的健康管理方案减重效果好。

  健康管理减重方案综合了健康教育、科学饮食与运动、设立减重目标和电话访问等干预措施。这种综合减重方案最主要的特点是在干预期内对受试者进行饮食、行为和运动的动态监督与指导,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研究对象依从性,从而弥补了健康教育等单一干预措施因研究对象依从性差而导致减重效果较差的缺陷。包括:

  1、膳食指导与饮食行为矫正课程;

  2、2周一次的体力活动监测;

  3、1周一次的电话访问,询问饮食、运动行为与问题解答;

  4、1周一次的周记记录,主要记录每周饮食和体力活动情况;

  5、行为矫正目标(3—2—1—0):“3”代表每天至少吃3拳头大小的蔬菜,“2”代表每天吃肉不超过2个手掌心大小,“1”代表每天至少10000步以上的运动量,“0”代表每天不吃含糖零食。

参 考 文 献

[1] 芮欣忆,阮晓楠,周先锋,等.上海市浦东新区20~74岁居民超重、肥胖、中心型肥胖的现况调查及流行特征[J].中华内分泌杂志,2016,32(3):206-21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WS/T 428-2013成人体重判定[S].北京:2013

[3] 周中卫,居会祥,孙明忠,等.单纯性超重和肥胖人群血清胎球蛋白A水平的变化[J].中华内分泌杂志,2016,32(1):42-46.

[4] Myint PK,Kwok CS,Luben RN,et al.Body fat percentage,body mass index and waist-to-hip ratio as predictors of mortality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J].Heart,2014,100(20):1613-1619.

[5] Logue J,Murray HM,Welsh P,et al.Obesity is associated with fatal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dependently of traditional risk factors and deprivation[J].Heart,2011,97(7):564-568.

  2.2 血脂异常

  (一)概述

血脂异常是指血浆中一种或多种脂质成分的增高或降低,主要表现为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低下、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可直接引起一些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胰腺炎等[1]。我国血脂异常的患病率为23.1%-60.7%,城市地区的血脂异常患病率多在40%-50%[2],逐渐接近西方国家水平。而且血脂异常患病率在逐年升高,整体趋势上,男性高于女性,城市高于农村,地区差异明显[3]

  (二)血脂检出情况

  2015年研究报告显示,北京市体检人群血脂异常检出率为35.12%,与同类对北京地区的报道较接近[4-6]。具体情况详见表40-42。

  1)2015年全市各年龄段血脂检出情况

  2)2015年全市男性各年龄段血脂异常检出情况

  3)2015年全市女性各年龄段血脂异常检出情况

  (三)分析

  本次统计结果显示,血脂检测总人数2259187人,其中男性为1236622人,女性为1022565人。总体人群(男+女)血脂异常检出率、男性人群血脂异常检出率及女性人群血脂异常检出率分别为:35.12%、40.77%和28.30%,男性人群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

  男性在60岁之前,血脂随年龄增长逐渐升高,可能与此年龄段在社会工作压力大,社会应酬较多,经常吸烟、饮酒,饮食过油腻,生活不规律等情况有关。而在60岁后血脂异常率有所下降,考虑与进入退休阶段,社会应酬明显减少,并开始重视自身保健相关;相比于男性,女性在50岁之前血脂异常率较低,50岁之后开始逐渐超过男性,考虑与女性雌激素水平不无相关,因雌激素可增加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活性,起到降低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的作用;而且同时女性更加注重自己的形体美,会有意控制对高热量食物的摄入,所以50岁之前血脂水平较同年龄段男性普遍偏低,但是依旧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50岁之后,女性绝大部分进入绝经期,失去雌激素对于血脂较低水平的保护作用,导致女性血脂异常率超过男性。

  (四)防治措施

  血脂异常是一种现代文明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之一,它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提高健康意识、关注血脂水平是降低血脂异常的首要任务,定期健康体检,了解血脂水平及控制情况,尤其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后女性,以及合并高血糖、高血压,甚至心脑血管疾病者,更是应该严格控制。除摒弃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饮酒外,控制饮食和加强锻炼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方面。

  1、饮食治疗:饮食应注意粗细搭配,谷类为主,辅以适量鱼类、瘦肉、豆类、蛋等,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减少烹饪用油;此外,三餐分配要合理,晚餐要少吃。

  2、适当运动:保持健康体重,坚持有氧运动,比如中速步行、慢跑、跳绳、保健操、骑自行车等,每周至少3-4次,每次至少30-40 min。

  3、定期复查:20岁以上的成年人每年测量一次空腹血脂。对于缺血性心血管病及其高危人群,应每3-6个月测量一次血脂。

  4、药物治疗:根据血脂异常患者患冠心病及伴随的危险因素的情况,必要时给予调脂药物治疗。

参 考 文 献

[1] 陈灏珠,林果为,等. 实用内科学.第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089.

[2] 王亭.成人血脂异常的流行特征与影响因素[J]. 职业与健康,2015,07:1000-1005.

[3] 刘相佟,霍达,郭秀花,等.北京14372例企事业单位人员血脂异常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2015,01:29-31.

[4] 王晓霞,蒋蕾,潘琦,等. 北京地区成年男性血脂异常的检出率及其与年龄及体质量指数的关系[J]. 中国心血管杂志,2009,03:215-218.

[5] 王亭. 成人血脂异常的流行特征与影响因素[J]. 职业与健康,2015,07:1000-1005.

[6] Joshi SR, Anjana RM, Deepa M, Pradeepa R, Bhansali A, Dhandania VK, Joshi PP, Unnikrishnan R, Nirmal E, Subashini R, Madhu SV, Rao PV, Das AK, Kaur T, Shukla DK, Mohan V; ICMR-INDIAB Collaborative Study Group. Prevalence of dyslipidemia in urban and rural India: the ICMR-INDIAB study. PLoS One. 2014 May 9;9(5):e96808.

  2.3 脂肪肝

  (一)概述

  非酒精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是当前成年人与儿童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正常人群肝脏脂肪性变检出率明显低于肥胖者。在健康体检人群主要以非酒精性肝病(NAFLD)为主。非酒精性肝病(NAFLD),脂肪在肝脏过度堆积引起,病变主要在肝小叶,病理特征由轻到重依次为肝脂肪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肝纤维化和肝硬化,临床上以肝脂肪变和NASH最为常见。

  我国成人NAFLD患病率增长迅速,部分地区患病率高达30%,越来越多的慢性乙型肝炎合并NAFLD,NAFLD不但与肝细胞癌(HCC)、肝衰竭和移植肝NASH复发密切相关[1]

  (二)脂肪肝检出情况

  2015年脂肪肝检出率为21.67%,其中男性脂肪肝的检出率为27.54% ,女性脂肪肝检出率14.70% 。详见表43-45。

  1)2015年全市各年龄段脂肪肝检出情况

  2)2015年全市男性各年龄段脂肪肝检出情况

  3)2015年全市女性各年龄段脂肪肝检出情况

  (三)分析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与遗传易感、热量过剩、肠道微生态失衡、胰岛素抵抗(IR)和氧化应激等因素密切相关的复杂的疾病,疾病谱包括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以及NASH肝硬化[2]

  在全球范围内,老年人中NAFLD多见。在我国大中城市中NAFLD的发病率达20%[3],与体检中心2015年脂肪肝检出率21.67%相近。最近资料证明美国以及一些西方国家成人的NAFLD的患病率10%-50%,NAFLD已成为美国、西欧、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第一大慢性肝脏疾病,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饮食结构的改变,NAFLD发病率呈快速持续上升的趋势。

  相关危险因素大量数据证明该病与肥胖、代谢综合症(MS)、遗传以及环境因素密切相关。肥胖者发生NAFLD比例明显升高,患有NAFLD的人群更易患心脑血管疾病。

  (四)健康教育

  1.生活方式干预 节制饮食、增加运动和修正不良生活习惯是干预NAFLD 及其并存心血管和代谢风险的一线方案。

  2.每周大于250分钟的适度运动,可以通过降低炎症反应、氧化应激以及改善脂肪酸代谢而改善肥胖性脂肪肝。

参 考 文 献

[1] Byme CD,Targher G. NAFLD:a multisystem discase[J].J Hepatol.2015,62 Suppl 1:10.3390

[2] Fan JG. Jia JD.Li YM. Et al.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update 2010:18:163-166[J].J Dig Dis .2011.12(1):38-44.

[3] 朱方超等.非酒精性脂肪肝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论述[J].实用医学杂志,26(18):3452-4

  2.4 骨量减少/骨质疏松

  (一)概述

    世界卫生组织(WHO)1994年提出骨峰值骨密度减低1.0~2.5个标准差为骨量减少诊断参考值[1] 。骨量减少是骨质疏松症发病前的一个重要阶段。骨量减少与骨质疏松最严重的危害就是骨折。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诊断标准,测得的骨密度低于同性别骨峰值骨密度均值的2.5个标准差(T值≤-2.5)则诊断为骨质疏松,低于同性别骨峰值的1~2.5个标准差(-2.5<T值<-1.0)为低骨量(骨量减少),低于同性别骨峰值不足1个标准差(T值≥-1.0)为正常[2]

  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估计有1.73亿,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2006年我国50岁以上人群约有6944万人患有骨质疏松症,低骨量者约有2.1亿[3]。骨量减少是临床骨质疏松症发生前的必经阶段,若进展到骨质疏松状态,或发生骨折,则需长期治疗,由于高龄骨折所发生的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和高额的经济负担对家庭和社会都有极大的危害。

  (二)骨量减少/骨质疏松检出情况

  2015年骨量减少/骨质疏松检出137764,检出率25.47%,具体详见表46-48。

  1)2015年全市各年龄段骨量减少/骨质疏松检出情况

  2)2015年全市男性各年龄段骨量减少/骨质疏松检出情况

  3)2015年全市女性各年龄段骨量减少/骨质疏松检出情况

  (三)分析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形成和人均寿命的不断增长,骨量减少的发病率成逐年上升的趋势。骨密度低下或骨量减少预示潜在的骨折风险,大量文献介绍骨量减少与骨质疏松的关系,在女性体检人群中60岁以上骨量减少占50.42%,60岁以上的男性骨量减少27.64%,虽然骨量减少女性的骨折风险低于骨质疏松者,但是由于骨量减少者占绝经后妇女大多数,更多的骨折发生在骨量减少妇女中[3]

  (四)健康教育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提出对于骨量减少高风险人群进行干预。骨折风险评估技术的出现为骨量减少的干预提供了良好的临床基础。

  1.骨密度测定 主要用于腰椎和股骨近端骨质疏松的测定,具有精确度和灵敏度高、辐射量低、可成像等优点。

  2.FRAX  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一种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cture risk assessment tool, FRAX)为广大医生做临床决策提供了一个新的捷径。

  3.跌倒风险评估  跌倒可以造成骨折,特别在骨质疏松的人群中,骨折几率大大增加,在老年人约90%的髋部骨折由跌倒所致,平衡能力测试可以作为预测跌倒的指标[4]

  4.仪器测试  静态平衡测试系统 (以色列Sunlight-Tetrax),步态定量测试 (美国CIR systems-GAITRite系统),均能较好的进行评估。

  5.临床观察  目前临床用于评估平衡能力的量表有Berg平衡表(berg balance scale,BBS),Tinetti量表(tinetti blance test of performance-orented asseaament of mobility probems,POAMP),活动平衡信心量表(activities-specific blance confidence scale, ABC),以及专门用于预测跌倒风险的Morse 跌倒评估量表(morse fall scale,MFS)等[5],其中BBS量表可以从多方面功能性任务表现评估受试者平衡能力,POAMP量表可以筛选老年人跌倒风险,ABC量表使用于老年人跌倒恐惧的评估,MFS量表专门用于预测跌倒可能性评估。

  对骨量减少人群进行骨折高峰险的早期识别并进行积极合理的干预,对于延缓骨量丢失及防止骨质疏松症和脆性骨折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准确有效的骨折风险评估极为关键。

参 考 文 献

[1]  Kanis JA,Melton 3rd LJ,Christiansen C,et al.The diagnosisof osteoporosis[J].J Bone Miner Res,1994,9(8):1137-1141

[2]  张智海,刘忠厚,李娜,等.中国人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专家共识(第三稿・2014版).[J]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4,20(9):1007-1010. 

[3]  陈瑞香,金肖青 骨量减少人群脆性骨折风险及其评估技术研究.[J]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6(4):398-404.

[4]  Yoo  IY .Recurrent falls among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Koreans :prevalence and multivariate risk factors [J] Gerontol  Nurs, 2011, 37(9):28-40.

[5]  SL, Whiney ,pool JL, Cass SP.A revew of balance instruments for older adults [J].American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Therapy,1998.52(8:666-671)

  2.5 子宫颈炎症

  (一)概述

  子宫颈炎症是生殖道感染性疾病,也是妇科常见疾病之一,由于它常有淋球菌、沙眼衣原体、支原体等病原微生物感染,与女性下生殖道感染,子宫内膜炎、盆腔炎、异位妊娠、不孕症、围生期感染等有密切关系[1]

  子宫颈炎分为急性子宫颈炎和慢性子宫颈炎。急性子宫颈炎的病原体可分为性传播疾病病原体(包括淋病奈瑟菌及沙眼衣原体)或内源性疾病病原体(包括细菌性阴道病病原体和生殖支原体),也有一部分病原体不清楚;慢性子宫颈炎可由急性子宫颈炎迁延而来,也可以为病原体持续感染所致。另外机械性刺激和物理损伤也能导致宫颈的感染。大部分子宫颈炎感染者无症状,急性感染者有症状可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呈黏液脓性,阴道分泌物刺激可引起外阴瘙痒及灼热感,还可出现经间期出血、性交后出血等症状[2]

  (二)子宫颈炎症情况

  2015年北京市体检人群子宫颈炎症检出率为12.23%,40-49岁年龄组检出率最高为16.43%,其次为30-39岁年龄组,为14.30%。具体情况详见表49,图21。

 

  (三)分析

  本次统计结果显示,妇科检查的总例数为899385,人群子宫颈炎症检出率为12.23%,数据结果显示女性在30-39岁,子宫颈炎症检出率较高,30-39岁这个年龄段的女性正处在性活跃时期,易感染各种病原体,而且子宫颈局部呈糜烂样外观的例数可能较多[2],致使子宫颈炎诊断率较高。而40-49岁女性发病率高可能与随年龄增加慢性宫颈炎危险增加有关[3],国内有研究显示[4],慢性宫颈炎在30岁以后发病几率大幅上升,其中40-44为高峰,这与北京市的结果相符。北京市的平均绝经年龄在48.4岁[5],50岁以上的年龄组,卵巢功能衰退,因此该年龄段子宫颈炎的发病率也随年龄增加呈下降趋势。 

  另外在今后的体检工作中,应加强对妇科检查人员的培训,提高她们的技术水平,明确子宫颈炎的诊断,统一标准。

  (四)健康教育

  子宫颈炎特别是慢性子宫颈炎具有病情反复发作、易形成持续性子宫颈粘膜炎等特点,因此要加强预防,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下列预防措施:(1)避免子宫颈损伤:多次分娩或流产会不同程度的损伤子宫颈为细菌的入侵提供机会,从而引发炎症。因此育龄妇女在未有妊娠意愿的情况下,要做好避孕措施,以减少非意愿妊娠的机率。同时避免物理因素或化学因素的刺激。(2)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3)发现分泌物异常时及时就医并进行相关病原体检查,如诊断为急性子宫颈炎应及时治疗,以免发展为慢性子宫颈炎,如病原体为沙眼衣原体及淋病奈瑟菌,可以选择加快性伴治疗或其他方案对其性伴进行管理。为了避免再次感染,性伴应禁止性生活,直到他们的性伴侣(们)得到完全的治疗[6]。(3)定期体检,行宫颈细胞学检查,因为无症状的子宫颈炎可能与宫颈癌的发病机制有关[7]

 

参 考 文 献

[1]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92-1394.

[2]谢幸,苟丽.妇产科学(第8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54-257.

[3]祁丽亚.宫颈炎病原学及影响因素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6):855-856

[4]周舒冬,李如职,陆佩霞,等.佛山南海西樵镇已婚育龄妇女妇科疾病的患病状况和影响因素分析[J].广东医学,2012,33(15):2323-2326.

[5]张淞文,王军华,周红.北京地区女性绝经年龄调查与相关因素分析[J].北京医学,2002, 24(3):177-180.

[6]夏玉洁,王宝晨,薛凤霞.2015年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关于宫颈炎症的诊治规范》解读[J].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2015,34(6):501-502.

[7] 薛辰,刘朝晖.宫颈炎诊断与治疗的进展[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11,12(4):316-318.

 

  2.6 血压增高

  (一)概述

  血压增高,又叫正常高值血压。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将收缩压120~139mmHg和(或)舒张压80-89mmHg定义为正常高值血压[1]

  高血压判定标准参考《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测得的血压值为SBP≥140mmHg和/或DBP≥90mmHg者为高血压。早在1939年,高血压前期的概念被Robinson和Brucer提出,他们关注到收缩压120-139mmHg和舒张压80-89mmHg范围在临床确定高血压具有重要的价值。30年后,同样的血压范围被定义为“临界高血压”。在1997年将其改为“正常高值血压”,2003 年的美国预防、检测、评估与治疗高血压联合委员会第七次报告(JNC7)正式将该血压阶段定义为“高血压前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中的“正常高值血压”与“高血压前期”定义等同,对于正常高值血压的中年人群,10年后分别有64%和45%成为高血压患者,而危害人类的身心健康。正常高值血压人群在发展为高血压以及其引发的心血管事件之前多许多亚临床病变,主要包括心脏、脑、肾脏、血管等[2]

  正常高值血压为正常血压向高血压进展的桥梁,而正常高值血压向高血压进展往往呈“跳跃式”,且正常高值血压者的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及死亡率均较正常血压者增高。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血压、血脂异常人数逐年增多,血压、血脂、血糖异常己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普遍的健康问题,是目前公认的心脑血管疾病极为重要的致病危险因素。干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二)血压增高检出情况

  2015年研究报告中北京市体检人群血压检查具体情况详见表50-52。

  1)2015年全市各年龄段血压增高检出情况

  2)2015年全市男性各年龄段血压增高检出情况

  3)2015年全市女性各年龄段血压增高检出情况

  (三)分析

  本次统计结果显示,血压增高总人数2823332人,其中男性为1549632人,女性为1273700人。总体人群(男+女)血压增高检出率、男性人群血压增高检出率及女性人群血压增高高检出率分别为:13.48%、17.01%和9.17%,男性人群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女性人群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呈上升趋势。

  另外,通过对男性群体各年龄段间的检出率进行比较,发现18-29岁和30-39岁的检出率偏高,提示我们男性群体血压增高发病的年龄有年轻化趋向;男性群体各年龄段间的检出率没有统计学差异。

  心血管疾病(Cardio Vascular Disease,CVD)是严重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据统计,我国目前CVD患者约2.9亿,每年死于CVD约350万人,占总死亡原因的41%。血压、血脂、血糖异常等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能显著增加CVD的发病风险,其中血压是MS中与CVD联系最为紧密的组分,且能独立于MS其他组分预测CVD。在MS患者中,有血压升高者比无血压升高者更易发生CVD[3]

  (四)健康教育

  随着CVD的发生率逐年升高,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CVD的健康管理急需我们加以重视,根据受检者个体的年龄、性别、职业、既往病史、家族病史、身体现状等的差异性制定出个体的健康管理[4]

  主要是认知行为干预,内容包括改变患者不良生活习惯、鼓励患者低盐低脂饮食、禁烟限酒,适当增加运动等。据有关调查显示,系统的认知行为干预可以纠正正常高值血压人群不良生活方式,改善糖脂代谢和降低血压,并显著缓解焦虑忧郁情绪。实施的方式:

  1、健康教育。利用各种渠道(如讲座、短信、网络系统、个体化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画廊、专栏、板报、播放录像和发放健康教育材料等进行群体及个体化健康指导),宣传普及健康知识,提高正常高值血压者对高血压及其危险因素的认识。强调改变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社区运动锻炼指导。指导每位正常高值血压者选择各自喜爱和适宜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气功以及体操等,运动强度维持在本人承受的中等强度以下,以稍累为宜。

 

参 考 文 献

[1] 邓利群,单卓华,王以新,等.血压控制不达标患者血压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医药,2016,11(4):473-477

[2] 李力,张杰.郑州市体检人群心血管危险因素现状分析[J].中国临床研究,2016,8(1):139-140

[3] 李慧,王佳楠,赵玮,等.不同年龄男性人群代谢综合征的特点分析[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6,8(3):290-292

[4] Lloyd-Jones DM,Hong YL,Labarthe D,et al.Defining and setting national goals for 

cardiovascular health promotion and disease reduction: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s 

strategic impact goal through 2020 and beyond[J].Circulation,2010,121(4):586-613.

 

  2.7 子宫肌瘤

  (一)概述

  子宫肌瘤是一种常见的女性良性肿瘤,多发生于生育期女性,发病率随女性生育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处于青春期前及绝经期的女性则很少发生。子宫肌瘤病因主要为遗传因素及内分泌因素[1,2]。子宫肌瘤呈雌激素依赖性,肌瘤组织中的雌激素受体浓度明显高于周围组织[3],子宫肌瘤患者在妊娠期时肌瘤体积明显增大,与妊娠期患者分泌大量外源性雌激素有关[4]。根据子宫肌瘤发生的部位不同,分为肌壁间肌瘤、黏膜下肌瘤、浆膜下肌瘤,Kroon B等[5]认为:黏膜下肌瘤与生育率下降和自然流产率增加具有明显相关性;肌壁间肌瘤可能降低生育率,增加流产率;浆膜下肌瘤对生育行为似乎并无显著影响;而多发性子宫肌瘤或不同位置的子宫肌瘤对生育的影响也不确定。大部分肌壁间肌瘤无症状,不需要治疗,黏膜下肌瘤除影响生育外还可引起子宫异常出血、月经过多、不孕等症状,较大的子宫肌瘤会引起盆腔疼痛、压迫症状及泌尿系统症状。

  (二)子宫肌瘤检出情况

  子宫肌瘤检出率见表53。

 

  (三)分析

  本次统计结果显示,妇科超声检查总人数1050019人,子宫肌瘤检出127908人,检出率为12.18%,检出率在50-59岁及40-49岁年龄段明显升高,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呈先升后降的趋势。40-49岁年龄组检出率20.45%明显高于30-39岁年龄组的检出率6.17%,与子宫肌瘤雌激素依赖有关。随着女性生育年龄的推迟,虽然大部分子宫肌瘤无症状,但仍不能忽视其对女性生育能力的潜在影响。子宫肌瘤检出率增高与超声检查水平的提高和现代人对健康的重视有关,也与现代女性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大、饮食结构改变,体内激素水平紊乱等因素有关。

  (四)防治措施

  子宫肌瘤发病的相关因素包括年龄、肥胖、妊娠和流产史、种族、吸烟、饮酒、血压和运动、遗传及环境有害因素等。针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预防可以进一步减少子宫肌瘤的发病。

  1、子宫肌瘤小且无临床症状者,通常不需要治疗,尤其对围绝经期女性,因其雌激素水平低落,肌瘤可能自然萎缩或消失,建议每3~6个月随访一次。

  2、子宫肌瘤有临床症状者,应建议治疗。

  3、黏膜下肌瘤出现月经量增多、不孕等症状者需要治疗。

  4、绝经后女性子宫肌瘤增大,应警惕发生恶变的可能。

  5、改变不良饮食习惯,防止肥胖,少吃油炸食品、动物脂肪、甜食及过多进补食品,要多吃蔬菜和水果类,多吃粗粮。

  6、做好避孕措施,防止意外怀孕,减少流产次数。

 

参 考 文 献

[1] 陈丽娟,李成志.围绝经期子宫肌瘤的治疗现状[J]. 中国当代医药,2016,23(10):17-20. 

[2] 李游,李长双.子宫肌瘤发生原因及临床治疗研究[J].中外医疗,2015,6(18):45-46.  

[3] Sabry M,Al-Hendy A.Medical treatment of uterine leiomyoma[J].Reprod Sci,2012,19(4):339-353.

[4] 李敏.26 例子宫肌瘤药物治疗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7(3):341-342.

[5] Kroon B,Johnson N,Chapman M,et al. Fibroids in infertility-consensus statement from ACCEPT ( Australasian CREI Consensus Expert Panel on Trial evidence) [J]. Aust N Z J Obstet Gynaecol,2011,51 ( 4):289-295.

 

  2.8 血尿酸升高

  (一)概述

  高尿酸血症是由于嘌呤代谢酶活性降低或缺乏引起的血尿酸生成增加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疾病[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趋向高脂、高蛋白,加上长期缺乏运动等因素,高尿酸血症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因高尿酸血症不仅会导致痛风和尿酸性肾病,还与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血脂异常等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因此有效控制血尿酸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高尿酸血症在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防治中仍处于被忽视的地位,而健康教育是慢性病社区管理的重要环节[2]

  (二)血尿酸升高检出情况

  血尿酸升高检出情况详见表54-56。

  1)2015年全市各年龄段血尿酸升高检出情况

  2)2015年全市男性各年龄段血尿酸升高检出情况

  3)2015年全市女性各年龄段血尿酸升高检出情况

  (三)分析

  2015年统计结果显示,血尿酸检测总人数2398804人,其中男性为1306358人,女性为1092446人。总体人群(男+女)血尿酸升高检出率、男性人群血尿酸升高检出率及女性人群血尿酸升高检出率分别为:12.58%、18.43%和5.57%,男性人群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女性人群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呈上升趋势。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高尿酸血症除了能引起痛风性关节炎和肾结石外,还可作为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和预告因子。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迅速上升,并随年龄增加而升高。多数学者认为血尿酸水平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肥胖、高血压病、脂代谢紊乱、糖耐量异常、凝血失衡等,即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3]

  (四)健康教育

  人体内尿酸20%来源于富含嘌呤或核酸蛋白食物,80%来源于内源性嘌呤代谢。高尿酸血症的发生,内源性嘌呤代谢紊乱较外源性更重要。但并非所有高尿酸血症都发生痛风,不少高尿酸血症可以持续终生不发生症状。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相关,血尿酸持续高于540μmol/L痛风的几率大大增加。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4]。高尿酸血症的防治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控制高尿酸血症预防尿酸盐沉积;预防痛风发作;防止尿酸结石形成和肾功能损害。

  1、控制饮食总热量。

  2、限制饮酒和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类产品等)的大量摄入。

  3、每天饮水2000ml以上,以增加尿酸的排泄。

  4、必要时药物治疗,目的是使血尿酸维持正常水平。主要包括排尿酸药和抑制尿酸生成药物。

参 考 文 献

[1]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830-832.

[2]  陈洁等.北京地区高尿酸血症患者及医务人员高尿酸血症的认知情况调查[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6.15(3):92-97.

[3]  王小红.血尿酸及其他相关因素对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1(3):549-552.

[4]  Mazzali M. Hughes J.KM YG. ET AL.Elevated uric acid inereases blood pressure in 

the rat by a novel crystal-independent mechanism [J]Hypertension 2001.38(5).1101-1206.

 

  2.9 空腹血糖升高

  (一)概述

  空腹血糖在6.11mmol/L及以上为异常,即空腹血糖升高。糖尿病是一种较为复杂的代谢性紊乱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以高血糖为临床特点。空腹血糖≥7.0 mmol/L( 糖尿病指标);7.8mmol/L≤餐后2h血糖<11.1 mmol/L(糖耐量受损),餐后2h血糖≥11.1mmol/L(糖尿病指标)。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也出现了重大改变。因膳食结构的不合理及生活方式的不健康,导致糖尿病、心血管病的发病率也不断上升。所以,在筛查与防治糖尿病和心血管病的过程中,空腹血糖检测极为重要[1]

  Ⅱ型糖尿病是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由于其高患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已经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成为许多国家致死、致残并导致医疗开支增高的主要原因,因此引起了全球的关注。探讨Ⅱ型糖尿病发生的高危因素,对预防和治疗糖尿病有着重要临床意义。研究表明,腹腔内脂肪积聚是多种代谢疾病的始动因素,而且体脂分布异常尤其是腹内脂肪积聚常与Ⅱ型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伴随发生[2]。 

  (二)空腹血糖升高检出情况

  空腹血糖升高常常是超重肥胖,脂肪肝,血脂异常等重大异常指标的伴随表现,存在循证医学的因果联系[3]。具体情况详见表57-59。

  1)2015年全市各年龄段空腹血糖升高检出情况

  2)2015年全市男性各年龄段空腹血糖升高检出情况

  3)2015年全市女性各年龄段空腹血糖升高检出情况

  (三)分析

  本次统计结果显示,空腹血糖升高检测总人数2645516人,其中男性为1426888人,女性为1218628人。总体人群(男+女)空腹血糖升高检出率、男性人群空腹血糖升高检出率及女性人群空腹血糖升高检出率分别为:9.83%、12.40%和6.82%,男性人群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女性人群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呈上升趋势。

  另外,通过对男性群体各年龄段间的检出率进行比较,发现18-29岁和30-39岁的检出率偏高,提示我们男性群体空腹血糖升高发病的年龄有年轻化趋向。

  (四)健康教育

  中医治未病理念最早在《黄帝内经》中曾提出遵守自然的作息规律,调理自身的精神状态,保持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目标。空腹血糖升高早期进行改善生活方式的干预,能有效防止发展成为Ⅱ型糖尿病[4],常用方式有:

  1、健康教育。内容包括对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相关危险因素的预防知识,涉及饮食控制、运动、戒烟戒酒、心理调节等。并开出健康处方,并要求按处方要求进行饮食及运动。

  2、饮食疗法。控制膳食热量,给予合理膳食(控制热量35kal/kg/d)、低脂(每日脂肪摄入量不超过总热量的30%,其中动物性脂肪不超过10%)、低胆固醇(<500mg/d)、低盐饮食(<6g/d);鼓励摄入富含维生素、膳食纤维素、微量元素的食物;避免多食。饮食控制的目标是体重减轻 5%~10%。

  3、运动疗法要求:① 运动频率,至少每周活动3天。② 运动强度,运动后目标心率:170-年龄。③ 运动时间30~60分钟/天。④ 运动类型,动用大块肌肉群的有氧运动,如快步走,骑车和游泳等。

  4、戒除烟酒等不良嗜好。

 

参 考 文 献

[1] 张群.1000例退休职工体检空腹血糖检测结果研究[J].中国伤残医学,2016,24(1):180-184.

[2] 李新刚,胡虹英,胡荣,等.脂质蓄积指数与糖代谢异常的相关性分析[J].疑难杂志,2016,15(2):172-175.

[3] 洪鑫芳,贺媛,李红,等.饮酒与血压、血糖、血尿酸及血脂的关系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16,3(23).

[4] OH J Y,SUNG Y A,LEE H J.The lipid accumulation product as a useful index for identifying abnormal glucoses regulation in yong Korean women[J].Diabet Med,2013,30(4):436-442.

 

  2.10 甲状腺结节

  (一)概述

  甲状腺结节是人体内分泌系统的多发病和常见病之一,是指甲状腺细胞在局部异常生长所引起的散在病变。甲状腺结节中约5%~15%为恶性,即甲状腺癌[1]。在一般人群中,甲状腺结节通过触诊的检出率为3%~7%,而借助高分辨率超声的检出率可以达到20% ~76%[1]。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甲状腺结节的人群患病率呈上升趋势[2]

  根据现有研究,影响甲状腺结节发病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遗传因素、碘缺乏或碘摄入过多、吸烟、超重和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头颈部放射线接触史等[2]。有文献报导,在从事脑力劳动及精神压力过大的人群中患甲状腺结节的风险增大[3-6]

  (二)甲状腺结节检出情况

  2015年研究报告中北京市体检人群甲状腺结节检查具体情况详见表60-62。

  1)2015年全市各年龄段甲状腺结节检出情况

  2)2015年全市男性各年龄段甲状腺结节检出情况

  3)2015年全市女性各年龄段甲状腺结节检出情况

 

 

  (三)分析

  本次统计结果显示,甲状腺B超检测总人数1345248人,其中男性721488人,女性623760人。甲状腺结节检出率为26.32%,其中男性检出率23.39%,女性检出率为29.69%。甲状腺结节检出率女性高于男性,且随着年龄的增加检出率逐渐升高。在男性大于80岁组及女性69-79岁组、女性大于80岁组人群中,甲状腺结节检出率达到50%以上。统计结果与国内外研究提示的“年龄愈大,甲状腺结节的发生率愈高[4]”及“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3]”相符。

  (四)健康教育

  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临床处理不同,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和涉及的医疗花费也有显著性差异[1]。因此早期发现甲状腺结节,进行良、恶性鉴别并及时开展后续相应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在甲状腺结节的防治方面,应当重视以下几点:

  1、定期进行健康体检。

  大多数甲状腺结节患者没有临床症状,往往是在健康体检中被动发现。定期健康体检成为发现甲状腺结节的主要途径。目前国内外指南均推荐甲状腺B超作为甲状腺结节检出的重要检查手段。相对一般人群,女性、高龄、患有代谢类疾病等存在甲状腺结节高危因素的人群更应重视定期进行甲状腺B超检查。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国内外均有研究提示,甲状腺结节虽然女性多见,但结节恶性率男性高于女性,因此推测男性甲状腺结节可能更倾向于恶变,对此要引起高度关注[7、8]

  2、及时到医院专科就诊评估。

  对健康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者,要及时到医院就诊评估结节性质。高分辨率超声、敏感性TSH检测及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NAC)是甲状腺结节基本的评估方法[9]。多数良性甲状腺结节仅需定期随访,无需特殊治疗。

  3、重视甲状腺结节的定期复查。

  定期复查是甲状腺结节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多数甲状腺良性结节,可每隔6-12个月进行复查[1]。在复查间期,如发现结节明显生长并伴有声音嘶哑、呼吸/吞咽困难结节固定等提示结节恶变的症状,要立即就医[9]

  4、积极参加健康教育,改善生活方式。

  参加健康教育可以充分了解甲状腺结节的病因、危险因素、发展及转归,避免病情加重的具体实施方法:如怎样改变不良生活行为方式、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态,如何科学补碘等等。对科学控制甲状腺结节发病及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内分泌外科学组,中国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等.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指南[J]. 中国肿瘤临床,2012,39 (17):1249-1272.

[2]  刘博,张静波,韩玉梅,等. 应用指数曲线模型预测北京市一般体检人群甲状腺结节流行趋势的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2015,19(2):193-195.

[3]  徐厚兰,危静,兰满,等. 11268名健康体检人群甲状腺结节发生的流行状况调查分析[J].疾病监测,2014,29(12):987-991.

[4]  邱蕾,孙明晓,汪耀,等. 中年至超高龄老年人甲状腺结节的发病特点[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4,30(2):115-118.

[5]  于晓会,单忠艳. 甲状腺结节的病因与流行病学趋势[J].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1,18(8):800-802.

[6]  王春艳,司润辉,迷国莲,等. 石家庄地区健康人群甲状腺结节流行状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 河北医药,2012,34(7):1070-1072.

[7]  熊专,孙晖,万姗,等.不同性质甲状腺结节临床特征的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43(4):444-448.

[8]  田文,罗晋.中国与美国甲状腺结节与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指南比较[J].中国实用外科,2013,33(6):475-479.

[9]  吕庆国张雨薇童南伟.甲状腺结节的临诊应对[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5,31(1):89-92.

 

  2.11 颈动脉斑块

  (一)概述

  脑血管病中75%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是造成人类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原因。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形成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同时颈动脉粥样硬化是造成颈动脉狭窄的最直接原因,颈总动脉分叉处的斑块最易通过管腔狭窄或斑块脱落而引起血栓形成,导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卒中[1]

  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内膜脂质沉积、平滑肌细胞增生形成的局限性斑块,可使动脉壁变硬,由于斑块内脂质崩解、组织坏死如糜粥,故名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首先见于颈动脉内膜中层(intima-mediathickness, IMT)增厚(1.0mm≤IMT≤1.5mm),若继续发展即可见到斑块形成(IMT>1.5mm),而严重者可造成颈动脉狭窄[2、3]

  (二)颈动脉斑块检出情况

  北京市体检人群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异常的具体情况详见表63-65。

  1)2015年全市各年龄段颈动脉异常检出情况

  2)2015年全市男性各年龄段颈动脉异常检出情况

  3)2015年全市女性各年龄段颈动脉异常检出情况

  (三)分析

  本次统计结果显示,劲动脉检测总人数701302人,其中男性为387895人,女性为313407人。男性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16.26%,劲动脉硬化检出率为9.56%。女性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10.46%,劲动脉硬化检出率为8.89%。男性人群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我国中老年人的常见病,是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人群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重要原因之一,并呈逐年上升趋势[3]。颈动脉斑块是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的有效指标。颈动脉斑块的主要影响因素:年龄、性别、吸烟、肥胖、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血脂异常、同型半胱氨酸及炎症反应、B族维生素缺乏等。斑块的形成主要经历脂纹形成、斑块形成,从稳定、不可见的斑块进展为不稳定、高危险性的斑块,而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吸烟等是形成斑块的主要促发因素[4]。 

  (四)健康教育

  1、合理饮食:饮食应注意总热量不应过高,防止超重。

  2、适当运动:保持健康体重,坚持有氧运动。

  3、控制易患因素:如患有糖尿病、应及时控制血糖;如有高血压则应服降压药,使血压降至适当水平,如有血胆固醇增高,则应控制高胆固醇适当给予降脂药物。

 

参考文献

[1] 卫星,曹奕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防治的中西医研究概况[J].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06:560-562.

[2] 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中华内科学学杂志,2010,49(2):174-185.

[3] 脑动脉粥样硬化筛查与诊断规范(2014版)--北京市基层医院(社区医院及体检机构)适用[J].中华医学杂志,2014,0(47):3699-3704.

[4] 中国健康体检人群颈动脉超声检查规范.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5,0(4);254-260

 

  2.12 幽门螺旋杆菌阳性

  (一)概述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寄生于人体胃粘膜组织的病原微生物,属革兰氏阴性菌,是消化系统许多疾病的重要致病原[1]。幽门螺杆菌是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腺癌和胃黏膜相关B细胞淋巴瘤的主要致病因素[2]

  感染HP后大多数患者表现隐匿,无细菌感染的全身症状,也常无胃炎的急性期症状,临床上患者往往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表现就诊。急性感染潜伏期2~7天,胃镜下表现为胃窦急性充血糜烂,组织学检查黏膜层有充血、水肿及中性粒细胞浸润,症状可表现为腹痛、腹胀、晨起恶心、反酸、嗳气、饥饿感,重者出现呕吐。研究发现,67%~80%的胃溃疡和95%的十二指肠溃疡是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3]

  (二)幽门螺杆菌阳性检出情况

  幽门螺杆菌阳性检出率具体情况见表66-68。

  1)2015年全市各年龄段幽门螺杆菌阳性检出情况       

  2)2015年全市男性各年龄段幽门螺杆菌阳性检出情况

  3)2015年全市女性各年龄段幽门螺杆菌阳性检出情况

 

  (三)分析

  本次统计结果显示,幽门螺杆菌检测总人数509363人,其中男性为282843人,女性为226520人。总体人群幽门螺杆菌阳性检出率、男性人群幽门螺杆菌阳性检出率及女性人群幽门螺杆菌检出率分别为:21.41%、22.68%和19.81%,男性人群检出率高于女性,通过对各年龄段间的检出率进行比较,发现18-29岁的检出率最低,而80岁以上的检出率最高,其中50-59岁检出率亦偏高。

  (四)健康教育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细菌感染,主要通过粪-口、口-口传播。有研究结果表明,饮生水、生食蔬菜、食熏腌食物和吸烟等生活习惯可增加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其原因可能为幽门螺杆菌通过喝生水和生吃蔬菜被带入患者肠胃,从而侵入机体并快速繁殖,引起幽门螺杆菌感染;熏腌食物可直接刺激胃肠黏膜,损坏胃肠的屏障功能,促进幽门螺杆菌感染[4]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多种上消化道疾病有关,因此抑制和根除幽门螺杆菌是预防治疗上消化道疾病的重要手段。应加强幽门螺杆菌知识宣传,了解其传播途径,掌握预防治疗方法;帮助广大人民群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降低幽门螺杆菌感染风险。具体如下: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蔬菜、瓜果要洗净,尽量熟食,烟熏食物等最好不要吃。

  2、防止病从口入,不吃不洁食物,不吃变质食物,储存在冰箱里的食物,放置时间不要太久,以免感染细菌,另外,生食和熟食要尽量分开,避免感染病菌。

  3、幽门螺杆菌感染往往有家庭聚集性,为根除彻底和避免再感染,家人也要注意幽门螺旋杆菌的根除,并实施分餐制,尽量使用公筷,以免再度感染。

  4、食物软烂易消化,烟熏、腌制食物、冷酸辣、油炸刺激的食物,最好不要食用。

 

参考文献

[1]  周丽雅,宋志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中外医学研究[J].中华内科杂志.2014,53(5):497-499.

[2]  徐升,李学达,等.急诊科幽门螺杆菌感染监控分析[J].2015,13(16):128 - 129.

[3]  Smilowicz .An osteopathic approach to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tomatic clues for 

diagnosis and clinical challenges associated with Helicobacter pylori antibiotic resistance[J].J Am osteopath Assoc,2013,113(5):404-416.

[4] 丁金囡,项利娟.上消化道疾病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19):4356-4364.

 

  2.13 乳腺增生

  (一)概述

  乳腺增生包括生理性增生、病理性增生,生理性增生表现为青年女性经前有乳房胀痛、有时疼痛会波及肩背部,经后乳房疼痛逐渐自行缓解,仅能触到乳腺有些增厚,无明显结节;病理性增生临床称乳腺增生症,是正常乳腺小叶生理性增生与复旧不全,乳腺正常结构出现紊乱。近年来乳腺增生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70%-80%的女性都有不同程度的乳腺增生,且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但乳腺增生症的病因尚不完全明了[1]。李斌等报道月经紊乱、流产次数、不合理饮食结构、痛经、初产年龄、怀孕次数是我国女性乳腺增生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母乳喂养为保护性因素[2]。乳腺增生症在乳腺疾病中最为常见,是乳腺癌的危险因素[3]

  (二)检出情况

  乳腺增生检出率情况详见表69。

  (三)分析

  本次统计结果显示,乳腺检查总人数850845人,其中检出率位居第一的是30-39岁年龄段,检出率为46.19%,其次是40-49岁年龄段,检出率为42.90%,第三位的是18-29岁年龄段检出率为40.13%。乳腺增生检出率在30-39岁达到高峰,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下降。

  (四)健康教育

  生理性乳腺增生不需要治疗,乳腺增生症的发生,应加强综合预防措施,具体如下:

  1、提倡母乳喂养。

  2、加强心理调节,不良的心理因素过度紧张会加重内分泌失调,促使增生症的加重,对心理承受差的人更应注意保持情绪稳定。 

  3、改变不良饮食习惯 少吃油炸食品、动物脂肪、甜食及过多进补食品,要多吃蔬菜和水果类,多吃粗粮。 

  4、生活要有规律、劳逸结合,不熬夜,多运动,提高机体免疫力。 

  5、做好避孕措施,防止意外怀孕,减少流产次数。

  6、痛经需及时调理、治疗,降低乳腺增生的患病风险。

 

参考文献

[1] 江涛,欧阳忠.乳腺增生病研究进展[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1,31(6):819-821.

[2]  李斌,廖秋月,王兆芬,等.中国女性乳腺增生危险因素Meta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6,32(5):443-446.

[3]  王桂玲,任连成,刘春香.乳腺增生与乳腺癌相关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14,16(6):972-973.

北京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